教育方法
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,他把人性分为三等,即上智之人,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。他说:"上智不教而成,下愚虽教无益,中庸之人,不教不知也。"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,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,不学自知、不教自晓。其次,下愚之人"虽教无益",尽管教他,都是无效果的,因为"下愚"是无法改变的。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,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,陷于"不知"的愚昧状态。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,使之完善德性,增长知识。
关于教育的目的,颜之推指出:"古之学者为人,行道以利世也;今之学者为已,修身以求进也。"行道的"道"自然是儒家之道,即儒家宣扬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内容;"修身以求进"思想渊源于孔子的"修已以安人",善于"为已"(有良好的道德修养)才能更有效地"利世也"(治国平天下)。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,颜之推批判当时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没落,严重脱离实际,培养出来的人庸碌无能,知识浅薄,缺乏任事的实际能力。他认为传统的儒学教育必须改革,培养的既不是难以应世经务的清谈家,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,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,它包括:朝廷之臣、文史之臣、军旅之臣、蓠屏之臣、使命之臣、兴造之臣。从政治家到各种专门人才,都应培养。这些人才应专精一职,具有"应世任务"的能力,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。颜之推的这种观点,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养比较抽象的君子、圣人的教育目标,而以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。
参考资料
-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
生平
颜之推原籍琅邪临沂(今山东省临沂市),世居建康(今南京市),生于士族官僚家庭,世传《周官》、《左氏春秋》。他早传家业,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,因"虚谈非其所好,还习《礼》、《传》",生活上"好饮酒,多任纵,不修边幅。"他博览群书,为文辞情并茂,得梁湘东王赏识,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。后投奔北齐,历20年,官至黄门侍郎。公元577年 ,北齐为北周所灭,他被征为御史上士。公元581年 ,隋代北周,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,被召为学士,不久以疾终。依他自叙,"予一生而三化,备苶苦而蓼辛"。叹息"三为亡国之人"。传世著作有《颜氏家训》和《还冤志》、《集灵记》等。《颜氏家训》共二十篇,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,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,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。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、治家、处事、为学的经验总结,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。后世称此书为"家教规范"。
祖籍邹鲁,东汉关内侯颜盛之后。大通三年辛亥(531年)生于江陵(湖北江陵),有颜之仪、颜之善两兄。七岁能诵《鲁灵光殿赋》。大同八年壬戌(542年),随湘东王萧绎在江州(江州治寻阳,今江西九江)。十九岁时(547年),为湘东王萧绎右常侍,加镇西墨曹参军,驻江陵。550年为萧方诸中抚军外兵参军。太清二年(548年),侯景之乱爆发,颜之推被俘,因侯景行台郎中王则相救未被杀害,囚送建康。552年,侯景败死,获释还江陵。萧绎在江陵自立,承圣元年王申(552年),为散骑侍郎,奏舍人事,奉命校书。554年,西魏攻陷江陵,再次被俘,迁移长安;后出逃北齐,出逃之日,"值河水暴涨,具船将妻子来奔,经砥柱之险。"。北齐宣帝天保七年(556年),在北齐任官。557年,北周兵陷晋阳,之推出任平原太守,守河津。北周大象(579年—580年)末,为御史上士。隋朝开皇中,太子杨勇召为学士,甚见礼重。寻以疾终。。开皇十一年(591年)卒。
查看详情他结合自己从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,写了一本《颜氏家训》(420年—581年),主张早教。他认为,人在小的时候,精神专一;长大以后,思想分散,不易学习。袁衷称:"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,相传最远。"周作人对颜之推和《颜氏家训》极为佩服,《夜读抄》里写了一篇《颜氏家训》读书笔记。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杂家类有《颜氏家训》二卷。
有三子:长子颜思鲁,次子颜愍楚,三子颜游秦。
参考资料
-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
学习态度
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,他反对妄自尊大,骄傲浮夸的学风。
颜之推指出:"观天下书未遍,不得妄下雌黄。"
查看详情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,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、鉴别,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。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,又要接触世务,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,所谓"博学求之,无不利于事也。"
颜之推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,勤勉努力,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,说明即使迟钝的人,只要勤学不倦,也可以达到学识精通和技艺熟练的程度。同时,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,应珍惜时光,年幼"固须早教",少年也不可"失机",晚年如果"失之盛年,犹当晚学,不可自弃"。他说早年学习"如日出之光",前途无量;而"老而学者",虽然如"秉烛夜行",但总比"瞑目而无见"要好得多。
颜之推赞赏《尚书》中的"好问则裕"和《学记》中的"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"的说法,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,相互启明,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,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。
参考资料
-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
教育内容
为了培养"行道以利世"的实用人才,颜之推提倡"实学"的教育内容。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"德艺同厚"。所谓"德",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,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。所谓"艺",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"百家之书",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。
关于"艺"的教育,当然是以五经为主。他认为学习五经,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,"夫圣贤之书,教人诚孝,慎言检迹,立身扬名,亦已备矣。"但读书不能止限于《五经》,还应博览群书,通"百家之言"。此外,他还重视学习"杂艺"。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,学习"杂艺"可以使人在战乱"无人庇荫"的情况下"得以自资",保全个体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、经济地位。颜之推倡导的"杂艺"内容相当广泛,主要包括文章、书法、弹琴、博弈、绘画、算术、卜筮、医学、习射、投壶等,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,也有个人保健、娱乐的价值。但这些"杂艺""可以兼明,不可以专业"。
查看详情值得注意的是,颜之推强调士大夫子弟要"知稼穑之艰难",学习一些农业生产知识,这与孔子轻视农业生产的态度有所不同。
参考资料
-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
教育主张
提倡尽早施教
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,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。儿童出生之后,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义的人"导习之"。稍长,看他"识人颜色,知人喜怒"之时,就该加意"教诲",该做的事就引导他去做,不该做的就不让他做。如此教育下去,到9岁以后,自可"少成若天性,习惯如自然。"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,至少有两条原因:其一,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,得益较大。他说:"人生小幼,精神专利。长成已后,思虑散逸,固须早教,勿失机也。"他根据幼童阶段与成年以后的不同心理特征,说明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,精神专注,记忆力旺盛,能保持长久的记忆。而成年人思想复杂,精神不易集中,记忆力逐渐衰退。其二,人在年幼时期,心理纯净,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,可塑性很大。颜之推认为这个时期,儿童受到的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,抑或坏的教育与环境影响,都会在儿童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,长大以后也难以改变。
提倡严格教育
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,严与慈相结合,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,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,有一定威信。他说:"父母威严而有慈,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。"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,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,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。相反,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,"无教而有爱",让孩子任性放纵,必将铸成大错。
注重环境习染
颜之推继承孔子、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"慎择友"的教育思想,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。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,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,尚未定型,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,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,无形之中,周围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"熏渍陶"、"潜移暗化"。因此,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,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。这就是"必慎交游"的道理。孔子说:"无友不如己者",择友确实不是一件易事,贤人是难以找到的,但有优于我者,便很可贵的了。对他就应景仰向慕,与之交游,向他学习。
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
他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。在家庭教育中,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,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。一事一物、不经查考,不敢随便称呼。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,不应强调方言,要重视通用语言。
注重道德教育
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,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。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"德艺周厚",以德育为根本。他指出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,并为道德教育服务。由于德艺二者关系的密切,因此有可能、也有必要通过阅读记载前人道德范例书籍的途径来进行道德教育。 颜之推对子女的道德教育,是以孝悌等人伦道德教育为基础,以树立仁义的信念为主要任务,以实践仁义为最终目的。他教育子女为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,应不惜任何代价,以至牺牲生命。他认为立志尤为重要,士大夫子弟只有确立远大的志向、理想,才经得起任何磨难,坚持不懈,成就大业。他说:"有志尚者,遂能磨砺,以就素业。"他教育子女以实行尧舜的政治思想为志向,继承世代的家业,注重气节的培养,不以依附权贵、屈节求官为生活目标。
重视人之道教育
颜之推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当时的现实,还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。他所强调的为人之道,首先是"厚重"("轻薄"的反义)。他认为"自古文人,多陷轻薄",历史上许多文人都由"轻薄"而终为败累,残遇杀祸。他认为要吸取这个惨痛的教训,就必须养成忠君、孝顺、谦恭、礼让这些"厚重"的道德品质。其次,他主张"少欲知足"。如果"不知其穷"的情性任其发展,不加以限制,就是如秦始皇、汉武帝"富有四海,贵为天子"的大人物,也会自取败累,至于一般士庶更不用说了。其三,"无多言"、"无多事"。颜之推欣赏"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"的铭言,认为"天道",原来如此。所以,"论政得失"、"献书言计"等,都属于多言性质。同理,也不应该多做事。如果不是你份内的事,你就不必想它,不必做它。至于主持公道,打抱不平,"游侠之徒,非君子之所为也"。由此可见,颜之推所传授给子女的为人之道,是他历官四朝的经验总结,在政治腐败、朝政多变的封建专制社会里,不失为一种在丧乱之世明哲保身,以免"杀身之祸"的处世哲学。然而,在今天看来,这种做人处世方法是不足为训的,它反映了消极遁世、利己主义的思想情绪,与先秦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也有很大的距离。
参考资料
-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