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虔(691—759),字趋庭,又字若齐(一字弱齐、若斋),河南荥阳荥泽人,《新唐书》卷二〇二有传。盛唐著名文学家、诗人、书画家,又是一位精通天文、地理、博物、兵法、医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,诗圣杜甫称赞他“荥阳冠众儒”、“文传天下口”。郑虔学富五车,精通经史,书画成就卓然一家,传略广泛见诸于《辞海》、《辞源》等辞书,以及历代文学家、诗人、书画家、书法家等专业性辞典之中,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。共著有 1 篇诗文
收藏

生平

  他出身的荥阳郑氏家族,史称"累数世而屡显,终唐之世而不绝","簪缨门第,诗礼传家"。少时即聪颖好学,资质超众,弱冠时,举进士不第,困居长安慈恩寺,学书无钱买纸,见寺内有柿叶数屋,逐借住僧房,日取红叶肄书,天长日久,竟将数屋柿叶练完,终成一代名家,成为士林佳话。开元始(约714),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,为东宫椽属,专掌薄书事务,位任轻,却因才学出众,见赏于宰相苏颋,"临以忘年之契"。后仕左监门录事参军。开元中,任协律郎,正八品上,掌"调和律吕,监试乐人典课",为宫廷文艺总管,公务之余集缀当朝异闻,初成草稿八十余卷,不幸遭人诬告"私撰国史",仓惶焚稿,因罪外贬十年。

少时

查看详情

  郑虔出身的荥阳郑氏家族,史称"累数世而屡显,终唐之世而不绝","簪缨门第,诗礼传家"。少时即聪颖好学,资质超众,弱冠时,举进士不第,困居长安慈恩寺,学书无钱买纸,见寺内有柿叶数屋,逐借住僧房,日取红叶肄书,天长日久,竟将数屋柿叶练完,终成一代名家,成为士林佳话。开元始(约714年),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,为东宫椽属,专掌薄书事务,位任轻,却因才学出众,见赏于宰相苏颋,"临以忘年之契"。后仕左监门录事参军。

外任做官

  开元中,任协律郎,正八品上,掌"调和律吕,监试乐人典课",为宫廷文艺总管,公务之余集缀当朝异闻,初成草稿八十余卷,不幸遭人诬告"私撰国史",仓惶焚稿,因罪外贬十年。

  天宝五年(746年),唐玄宗李隆基爱其才,召还京师,然不了了之。

  九年,虔自作山水画一幅,并自题诗献上,玄宗大加赞赏,御署"郑虔三绝",并特置广文馆于最高学府国子监,诏授首任博士,从此扬名天下,史称"名士"、"高士",时号郑广文。

  天宝十三载(754年),迁著作郎,从五品上,掌撰朝廷碑志、祝文、祭文等。十五载,安史之乱爆发,文武百官被掳去洛阳,安禄山伪授水部郎中之职,虔托病未就,潜以密章致肃宗,以表忠心。

  安史之乱平息后,却以三等罪流贬台州司户参军。在长安期间,郑虔与杜甫一见如故,常饮酒唱和,遂成莫逆。杜甫敬佩有加,尊称"郑老"、"老画师",写有《何将军山林十首》、《醉时歌》、《送郑十八虔》等名诗。那时郑虔知识已臻于融会贯通境地,才艺发挥得淋漓尽致,除创作大量诗歌外,还写有《天宝军防录》、《胡本草》、《会粹》等截然不同学科的专著,并在长安等地遍留水墨、水山画、壁画、人物画和书法等作品,备受世人推崇。

  郑虔的书画墨宝尤为后代皇室及达官贵人所珍藏,历代美术史家认为郑虔与王维一样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开创者,草书成就可与张旭媲美,高于怀素。

赴台州

  至德二年(757年)寒冬腊月,郑虔以老弱残身,长途跋涉来到台州。时"台州地阔海冥冥"地处荒僻,文风未开,虔衣冠言动,不同时俗,有诗曰:"一州人怪郑若齐,郑若齐怪一州人。"虔自叹:"著作无功千里窜,形骸违俗一州嫌"。继又自勉:孔子虽泽加天下,犹有阳春照不到阴崖,"夫君子过者化",我今谪此,当有教化之责。遂大阐文教,以地方官员身份首办官学,选民间优秀子弟教之,"大而冠婚丧祭之礼,少而升降揖逊之仪,莫不身帅之",一时郡城"弦诵之声不绝于耳","自此民俗日淳,士风渐进焉。"(参见《台州府志》、《临海县志稿》)。

  郑虔当年设帐授徒的地点,就在唐台州司户衙门里,即所居地。宋《嘉定赤城志·坊巷》:"户曹巷,在州东一里,以唐郑虔为户曹日居此,故名。"又《祠庙门》:"郑户曹祠,在州东一里户曹巷。祀唐郑虔,巷盖其所居地。俗讹为兴福将军。"民国《临海县志》卷十一《郑户曹祠》条、《郑虔宅》条,均有同样记载。经过郑虔的人文一脉,薪尽火传,至北宋,台州官府倡办教育事业明显发展。

  康定二年(1041年)知台州州军事李防于州治后建州学,庙学合一,是为州学之始;景佑四年(1037年)临海县令范师道于先圣庙建县学其他各县先后即庙建县学。

  南宋时,理学大家朱熹讲学临海、黄岩等地,至台州列为辅郡,台州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,至嘉泰元年(1201年)"举进士者逾七千",(《临海墓志集录》)已有"小邹鲁"之称。景定三年(1262年),台州有县以上书院 12处,成了浙东学派的策源地之一。《临海县志稿宅第》引《舆地纪胜》和《辍耕录》载:元,集贤院待制黄岩人周仁荣,在郑虔故,宅原址建义塾,曾出土有落款的砚台两方,识为原故物,遂名义塾为"双砚堂"。

  至治元年状元泰不华是双砚堂学生,蒙古人,随父居台,曾仕台州路达鲁花赤。

建学堂

  清同治六年至十年北固山麓建广文书院,继称孝廉堂,后改额三台书院,设孝廉、五贡等课,奉祀广文先生,供考生参拜,清末民初,移至府学宫东南隅;民国时,三台书院改名台州府中学堂、浙江省立第六中学,经不断发展,成为今天的台州第一名校——台州中学。

  上元至宝应年间(760年~862年),肃宗、代宗多次下诏"大赦天下",左降官及流人"释放"或"还之"。郑虔欲归长安,台人恳留。一日虔与弟子林元籍等游于西郊八叠岭脚,见笋出石旁,出对曰:"石压笋斜出,"林元籍应曰:"谷阴花后开。"教化如此有效!虔大为惊喜,遂留台不归,此村命名"留贤"至今。

  上元二年(761年)虔有《进表》上皇帝,恳辞复仕,愿遁迹林泉。

  宝应元年(762年)袁晁农民军一度攻陷台州等浙江州县,虔暂避宁海亭旁丹丘寺,留诗五首。广德二年(764年)郑虔殁,台人以礼葬于城东三十里白石金鸡山。为颂公之德,不忘启蒙之功,特以其故居立祠,以官名地。唐宋有户曹巷、户曹祠、留贤村,元有双砚堂(砚为虔故物),明清有广文祠、广文坊、若齐巷,近现代有广文坊井、广文路等。

参考资料

  1.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