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玠,男,河北藁城市徐村人,字邦秀。弘治中,由汜水知县召为御史。共著有 1 篇诗文
收藏
张子友(一二四二——一三 O 二) ,名九思,字子友,一作子有,燕之宛平(今属北京市)人,是著名文士和元朝重臣。至元初入备宿卫,后以工部尚书 兼东宫都总管府事。至元十九年(一二八二)任詹事院丞,进资德大夫、中书右丞, 领修《世祖实录》。大德二年(一二九八)拜荣禄大夫、中书平章政事,五年加大司徒,六年(一三O二)卒,年六十。明· 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将其列于“词林英杰”一百五十人之中。共著有 1 篇诗文
收藏
卫象,唐诗人。贞元初任长林令。后佐荆南幕,检校侍御史。与李端、司空曙友善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二首。生平事迹见《元和姓纂》卷八、《酉阳杂俎》卷一二、《唐诗纪事》卷四三。共著有 2 篇诗文
收藏
魏万,尝居王屋山,号王屋山人,后改名魏颢,是盛唐诗人李颀的晚辈朋友。上元初登第。初遇李白于广陵,白曰:"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。"因尽出其文,命集之。其还王屋山也,白为之序,称其爱文好古。共著有 1 篇诗文
收藏
蒲宗孟(1022-1088年),字传正,阆州新井(今四川南部西南)人。仁宗皇祐五年(1053)进士(《郡斋读书志》卷一九《蒲左丞集》),调夔州观察推官。治平年间,发生了水灾和地震。蒲宗孟上书斥责朝中的大臣,后宫和宦官。神宗熙宁元年(1068)召试学士院,为馆阁校勘。六年,进集贤校理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四六),同修起居注、知制诰,转翰林学士兼侍读。元丰六年(1083),出知汝州,加资政殿学士,徙亳、扬、杭、郓州。哲宗元祐三年(1088),御史劾在郓为政惨酷,夺职知虢州(同上书卷四二七)。共著有 2 篇诗文
收藏
周仲美,成都人,适李氏。诗一首。共著有 1 篇诗文
收藏
储嗣宗,唐诗人。储光羲曾孙。润州延陵(今丹阳)人,郡望兖州(今属山东)。宣宗大中十三年(859)登进士第,曾任校书郎。到过北方边塞,有《随边使过五原》诗,与顾非熊、顾陶友善。崇仰王维,受王维、储光羲影响,善写山林幽景,多发尘外之思,缺乏社会内容。元辛文房谓其为诗“苦思梦索,所谓逐句留心,每字著意,悠然皆尘外之想”,并称颂其“片水明在野,万华深见人”,“蝉鸣月中树,风落客前花”等警句为“皆区区所当避舍者也”。但艺术成就远不及王、储。《全唐诗》录存其诗四十首,编为一卷。《全唐诗外编》补诗一首。《直斋书录解题》著录有诗集一卷。共著有 39 篇诗文
收藏
崔湜(shí)(671年-713年),字澄澜,定州安喜(今河北定县)人,唐朝宰相,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。户部尚书崔挹之子。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,进士及第,曾参与编纂《三教珠英》,先后依附于武三思、上官婉儿,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。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,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。唐中宗驾崩后,崔湜依附韦皇后,改任吏部侍郎。唐隆政变后,他又依附太平公主,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,并进中书令。开元元年(713年),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,崔湜被流放岭南,途中被赐死。时年四十三岁。共著有 34 篇诗文
收藏
陈名恺,字济公,婺州永康人。治平四年(1067)进士。元符三年(1100)卒,年六十六。岳珂跋称为陈济翁墓志铭,疑是其人。共著有 6 篇诗文
收藏
杨汝士,唐代人,(约公元821年前后在世)字慕巢,虢州弘农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唐穆宗长庆初前后在世。元和四年,(公元八o九年)登进士第。牛僧孺、李宗闵待之善,引为中书舍人。开成元年,(公元八三六年)由兵部侍郎出镇东川。入为吏部侍郎。终刑部尚书。汝士善诗。裴度居守东都,夜宴,半酣,与诸客联句。时元稹、白居易均在座,有得色。依次至汝士,汝士句云:“昔日兰亭无艳质,此时金谷有高人”。居易知不能复加,遽裂之,曰:“笙歌鼎沸,勿作冷淡生活”!稹顾居易曰:“乐天所谓能全其名者”!杨汝士曾“压倒元白”共著有 10 篇诗文
收藏

热门作者

扫描二维码

打开小程序